连翘茶加工技术
连翘茶是以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叶片或初绽花蕾为原料,经传统制茶工艺加工而成的保健茶饮,兼具独特风味与药用价值。其加工过程需严格把控原料品质与工艺参数,以保留有效成分并提升饮用口感,以下为详细技术流程。
(一)原料选择标准
1. 叶片原料:优选树龄 2-3 年生连翘植株的当年生鲜嫩叶片,要求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叶片完整且色泽翠绿。采摘时间以清晨露水干后为宜,避免带水采摘导致原料霉变。
2. 花蕾原料:选择尚未完全开放的连翘初绽花蕾,此时有效成分(如连翘苷、黄酮类物质)含量 最高,花蕾需饱满、色泽金黄,剔除干瘪、发黑或已开放的花朵。
3. 原料分级:按叶片大小、花蕾成熟度进行分级,同一批次加工原料保持均匀度,避免因原料差异影响成品品质。
(二)原料预处理
1. 清洗去杂:将采摘的原料放入竹筛中,先用清水快速冲洗 2-3 次,去除表面泥沙、虫卵等杂质,注意避免长时间浸泡(浸泡时间不超过 5 分钟),防止有效成分流失。
2.沥干晾晒:清洗后的原料放入竹筐中,置于阴凉通风处沥干水分(约 1-2 小时),直至原料表面无明显水珠,手感微潮。此步骤需避免阳光直射,防止叶片叶绿素流失和有效成分分解。
(三)初制技术
连翘茶优异品质的形成除优质的鲜叶原料外,其关键在于初制技术,严格遵守“看茶做茶”的基本原则,严格执行科学的初制技术路线完成杀青—揉捻—干燥(初干-复干-足干)三大工序,才能达到优质的品质要求。
(四)杀青工艺
杀青的目的是通过高温破坏原料中的酶活性,阻止茶多酚等成分氧化,同时去除原料青涩味,充分发挥各种具有香型的高沸点芳香物资充分显露增进茶香。滚筒式杀青机,将温度升 至 120-160℃,待温度稳定后开始投料杀青时间约 3-5 分钟;杀青判断标准:杀青后的原料颜色变为暗绿色(叶片)或深黄色(花蕾),手感柔软有弹性,捏之不碎,含水量降至 60% 左右。杀青后的原料需迅速摊放在摊凉平台上自然冷却,避免余热继续作用导致品质下降。
(五)揉捻工艺
揉捻的目的是使原料细胞壁破裂,释放汁液,为后续干燥和冲泡出味做准备,同时塑造茶叶条索形状。
揉捻操作:
将原料投入揉捻机,调整揉筒转速为35-40转 / 分钟,揉捻时间 15-25 分钟,揉捻程度以 “条索紧结、无明显碎末” 为宜,避免过度揉捻导致原料破碎,影响成品外观。
(四)干燥工艺
干燥是去除原料多余水分、延长保质期的关键步骤,需分阶段进行,防止原料外干内湿导致霉变。
1.初干阶段:将揉捻后的原料均匀摊放在烘箱托盘上,摊放厚度 3-5cm,设置温度 60-80℃,开启通风排湿使水分均匀蒸发,中途翻动一次此阶段需将原料含水量降至 30% 左右。
2.复干阶段:初干后的原料自然冷却 1 小时让水分重新分布,复干(厚度 6-10cm),将烘箱温度降至 50-65℃,继续干燥 40 分钟,期间每 20 分钟翻动一次。复干后用手捏原料,若能捏碎且无潮湿感,含水量即达到 6%-8%,符合干燥标准。
3. 提香:若追求更柔和的口感,可将复干后的原料放入竹笋簸中,置于阴凉处自然回软 12 小时,使原料内部水分重新分布,再进行后续加工。将提香机温度设至50℃,关闭排湿进行提香,含水量达到≦6时下机,历时2小时。提香后的茶叶应立即摊凉及时保鲜装袋入库。
(五)筛分与分级
1.筛分除杂:使用不同孔径的竹筛(孔径分别为 1cm、0.3cm)对干燥后的原料进行筛分,去除碎末、梗条等杂质,保留完整的条索状原料。
2.品质分级:根据原料形态、色泽、香气进行分级:
一级品:条索紧结均匀,色泽墨绿(叶片)或金黄(花蕾),无碎末,香气浓郁;
二级品:条索较松散,色泽略浅,碎末含量不超过 5%,香气较淡;
三级品:条索不规则,色泽暗沉,碎末含量 10% 以内,香气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