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特派员云平台

当前位置:技术文章

乌药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

点击数:678  作者:邵军 发布时间:2023-04-25 16:18:58   更新时间:2023-04-25 17:45:03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high yield cultivation and pest control

Shao Jun,YanJianQuan( Plant Protection & Plant Quarantine Station of Chenggu, Shannxi, Chenggu 723200,China)  

MaChaoLi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enter of Chenggu, Shannxi, Chenggu 723200,China)  

摘要:乌药种植已成为当前汉中地区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优势产业,为加快乌药产业发展,根据近年来开展试验示范,探索总结出了选择适宜地块、精选良种、药剂拌种、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乌药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

关键词: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乌药

 

乌药又名附子,为毛莨科乌头属植物,由母根旁生侧根形成的块根称附子、川乌;母根称乌头,又叫草乌[1]。主产于四川绵阳市江油、安县,凉山州布拖,陕西汉中城固、南郑、红庙等地带[2]海拔800-1200m[3],年均降水量1000-1200mm,年均日照时数1100-1300h[4]的地区,一般667m2产鲜药1200 kg左右,高产可达1500 kg。乌药种植已成为当前汉中地区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优势产业,但由于部分农民种植技术措施不当,造成病虫危害严重,产量较低。

为加快乌药产业发展,根据近年来通过建立乌药高产栽培示范片,实施精选良种、药剂拌种、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总结出乌药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

1 播种前准备及播种

1.1选地与施肥。选择土层深厚肥沃、土质疏松、排灌方便的砂质壤土或壤土田块种植。忌连作,前茬作物以水稻、玉米、蔬菜为主。667m2施优质腐熟的农家肥2000 kg作底肥,或50 kg N、P2O5、KO2≥35%的复合肥,均匀撒施深翻细耙,使土壤充分细碎平整。严禁播种时在播种沟内施用化学肥料做底肥,否则出苗后的植株会死亡。

1.2 选种与拌种。种根挖出后,选择倒卵形、个圆、色泽新鲜、芽口紧包、无病虫、重量约30g的健壮块根。放在背风阴凉的地方摊开(厚约6cm)晾7—15d,使皮层水分稍干一些。栽种前用(亮盾)62.5%精甲霜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000-4000倍液拌种,拌种后晾干水分播种。

1.3 适期播种与合理密植。播种宜在10月下旬进行,采用行距20—25cm,株距10—15cm,每667m2栽10000-12000穴,沟深10cm,复土6cm,每4行为一厢,厢与厢之间留宽30—40cm垄沟,厢面做成弓背形,以利排水;土壤粘重的地块应起高畦,深开沟。

2 田间管理

2.1除草。播种后2-7d,667m2用乙草胺150ml,兑水90 kg喷雾,封闭杂草萌发;出苗前15d,用草甘膦或草铵膦,每667m2兑水45 kg,均匀喷雾。出苗后,进行一次浅锄,既清除杂草,又疏松土壤。

2.2 套种。3月中旬幼苗全部出土后,检查各厢植株情况,如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同时把病株周围撒生石灰消毒处理。4月上旬在垄沟套种玉米进行遮阴,穴距50cm。

2.3 追肥。一般追施两次,第一次在3月上旬,每667m2施N、P2O5、KO2 21:7:12的复合肥10-15 kg,在每两行的中间挖坑施入。第二次在5月上旬,667m2用N、P2O5、KO213:6:21的复合肥10-15 kg。

2.4 灌水和排水。乌药喜湿润环境,干旱时每隔15d早或晚间浸灌(小水)一次,雨多时要及时排水,水分过多时容易使附子霉烂。

2.5 控制疯长。乌药生长旺盛易引起徒长,控旺能起到控地上部分生长,促进地下乌药块根膨大,是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可分别在5月中旬、6月上旬,每667m2用150克PBO,兑水45 kg均匀喷雾。

3  病虫防治

3.1 霜霉病。病原为乌头霜霉菌(Peronospora aconiti),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目,专性寄生[5]。从幼苗到收获各阶段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由基部向上部叶发展。发病初期在叶面形成浅黄色近圆形至多角形病斑,空气潮湿时叶背产生霜状霉层,有时可蔓延到叶面,后期病斑枯死连片,呈黄褐色,严重时全部外叶枯黄死亡。在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发病较重时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

3.2 根腐病。病原为腐皮镰孢(Fusariun solani),也有尖镰孢(F.axy sponan),属半知菌亚门,瘤座孢目[5]。主要危害幼苗,成株期也能发病。发病初新叶发黄,在中午前后光照强、蒸发量大时,植株上部叶片才出现萎蔫,但夜间又能恢复。病情严重时,整株叶片发黄、枯萎。此时,根皮变褐,并与髓部分离,最后全株死亡。可用30%恶霉灵水剂1200-1500倍液或30%甲霜·恶霉灵水剂1500-2000倍液进行灌根。

3.3 白绢病。白绢病(Scleritium rolfsii)又称菌核性根腐病和菌核性苗枯病[6],病原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 fsii Sacc) [7],是乌药主要病害,具有危害时间长、越冬场所广、扩散速度快、防控难度大等特点。发病高的年份或田块可造成20%-30%的减产。多发于夏季高温多雨季节,主要危害乌药茎与母根交界处部位,病部呈水渍状黄褐色至黑褐色腐烂,上长白色绢状菌丝体[5],块根腐烂后有臭味[8],块根全部腐烂后,茎顶叶片萎蔫,随之全株枯萎死亡。可用30%甲霜·恶霉灵水剂1800倍液或24%噻呋酰胺(满穗)悬浮剂1500倍液兑水喷雾防治。

3.4 叶斑病。俗称“麻叶病”,病原为乌头壳针孢(Sep toria aconiti),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5]。主要危害叶片,气温升至25-28℃时,由植株的茎基部开始发病,逐步蔓延至全株。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呈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5],渐次扩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背面病斑颜色较浅,后期在病斑上形成黑色小点,严重时会株枯死。可用50%多菌灵800倍液进行喷雾。

3.5 黑小卷蛾(Endothenia  noplista  Meyrick)。幼虫主要危害附子茎顶心叶,幼虫顺茎杆下走至2-6片叶子的幼嫩叶腋处,钻入茎内,咬食茎杆输导组织,破坏了水分和营养向茎尖输送,致使植株茎顶茎叶勾头下垂,随即枯死。可用福戈、敌百虫等杀虫剂进行防治。

3.6 乌头翠雀蚜(Delphiniobium  aconiti (Ven der Goot))。危害植株顶部嫩茎,3月下旬或4月上旬开始发生,5-6月为虫害盛期。可用10%吡虫啉1500倍液喷雾防治。

3.7 地老虎(EuxoasegetumSchiffer-muller)、蝼蛄(Gryllotalpa)等地下害虫。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洒地面或灌根防治。

 

参考文献

[1]刘凤琴、王建民.附子高产栽培技术[J].汉中科技2006,( 2):47.

[2]周海燕、周应群、羊勇、汪德明、赵润怀.附子不同产区生态因子及栽培方式的考察与评价[J].中国现代中药,2010,12(2):14-18.

[3]黄勤勉、周子渝、王瑾、刘荣华.附子道地性形成模式的梳理与考证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8):2559-2601.

[4]张红非、王艳萍、张让琴、张本元、姚绍满.无公害附子生产技术规程[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6,20(5):15-17.

[5]唐莉、梁丽娟、叶华智、曾勇军.附子常见病害的调查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