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特派员云平台

当前位置:技术文章

茶树的自然气象灾害

点击数:35  作者:赵强 发布时间:2025-05-28 14:21:33   更新时间:2025-07-01 08:56:53

自然灾害

茶树受气象因子影响受到的损伤。有旱害、旱热害、湿害、冻害、雹害、风害等。采取人工预防和灾后补救措施能降低受灾程度。

茶树旱害 

茶树因水分亏缺、生理代谢失调而遭受的危害。中国江南、华南等茶区的7~8月份和西南茶区的4~5月份,部分茶园容易发生旱害。其症状为芽叶生长受阻,冠面叶片出现红焦斑,界线分明,发生部位不一。受害顺序为先叶肉后叶脉,先成叶后老叶,先叶片后顶芽嫩茎,先地上后地下部。茶园土壤耕作层含水率在田间持水量的60%以下,土壤有效水亏缺时,易出现旱害。其发生与生态环境、品种、树龄、生育状况、农业栽培技术等方面有关。

防救措施: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植树造林,改善茶园小气候;建立蓄、排、灌水利系统,提高土壤含水率;茶园铺草,保水稳温,减少蒸发蒸腾;遮阴保苗,加强培育,壮苗齐苗。对已遭旱害的茶树,视受害程度,采取相应的修剪措施,加强肥培管理,留叶采摘,恢复树势,及时补植、移栽归并。

茶树旱热害 

茶树同时遭受高温和缺水的危害。是旱害的特殊表现形式。中国江南、华南茶区7~8月份盛夏高温季节,部分茶园易发生旱热害。因光照强,气温高,树体与叶温升到45℃左右,空气湿度低,引起生理失水而遭受危害。数天内可使植株生育停滞,茎叶枯焦,叶片脱落,甚至整丛枯死。防救措施见“茶树旱害”。

茶树湿害 

茶树因土壤过湿而遭受的危害。华南、江南茶区在雨水较集中的4~6月份易发生。水分过多使土壤固、液、气三相比例失调,空气严重不足,土壤还原性增强,亚铁等有害物质积累,吸收根量减少,输导根逐渐霉死,直接影响茶树地上部的正常生育。其症状为新梢生长缓慢,枝叶瘦小,稀疏,甚至逐渐落叶枯死。产生茶园土壤过湿的原因:土体构造不良,如铁锰沉积层、石砾胶结层、黏磐层、犁底层等,形成难透水或不透水层,致使雨水滞留积聚;在缓坡低凹部位或山坑上首等处,地表与径流水汇集,水流被阻;在狭谷低地、水库、水塘及溪流的下方,地下水位较高,中下层土壤潜育化明显,使土壤湿度增大。防救措施:针对湿害成因,因园制宜采取不同的开沟排水技术;视茶树受害程度,进行树冠改造;加强肥培管理;采取换种改植等措施。

茶树雹害 

降雹对茶树的危害。各茶区局部茶园在春夏季偶有发生。受害的茶树嫩芽断落、叶片破碎,乃至生产枝折断,叶片击落,仅剩光杆。其危害程度因茶园类型、茶树生育期、冰雹粒径、下雹密度及其持续时间而异,其挽救措施因园而异。新梢生育期受害茶园,应尽快抢采受伤芽叶,及时加工,保证鲜叶品质;受害重的各类茶园,应及时采取不同深度的修剪措施,增施肥料,养采结合,复壮树势。

茶树风害 

灾害性的干寒风、干燥低湿气流及台风侵袭茶树造成的危害。中国江北茶区和沿海地区常有发生,在高海拔的山区、地处迎风口的茶园也常受风害。干寒风多发生在秋冬季,台风、暴风多在沿海地区生长季节出现。其危害症状因不同类型害风侵袭而异。受干寒风吹袭,冠面叶片呈冻害状,茶树枝叶失水,叶片卷曲或赤枯、青枯,芽尖变红;受台风侵害茶树冠面部分新梢折断,枝叶零乱,茶叶产量、品质降低。防救措施:营造防护林,种植行道树,阻挡害风吹袭,茶园铺草,改善茶园小气候;对受害茶树,视受害程度采取相应的修剪;及时采去受害嫩叶,加强肥培管理,恢复树势。

倒春寒 

在春季天气回暖过程中出现温度明显偏低,对作物造成损伤的一种冷害。江南茶区3月中下旬,随着气温回升茶芽相继萌发,出现倒春寒茶芽极易受冻,芽尖变红或新芽枯焦,对名优茶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极大,地势低洼或山坡迎风处的茶园受害最重。预防措施:开春后应密切注意气象变化,及时在茶树冠面上覆盖防冻布、尼龙网纱,或撒上薄层稻草等,可防止或减轻新芽冻害。

茶树冻害 

低温引起的茶树灾害。江北茶区常见冻害有霜冻、干冷风冻和雪冻,江南茶区在冬季或2~3月份,易发生霜冻和雪冻。茶树受冻后,新梢芽尖变红或部分叶片呈赤枯、青枯状,根系长期处于冻土层,地上部脱水青枯死亡。低温是产生冻害的主要因素,干旱和大风可加深冻害的发生程度,三者往往相伴发生。茶树冻害还与品种、树龄、地理条件和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茶树品种不同抗寒能力亦不同,大叶种抗寒力较弱,在-5℃时即出现冻害,而中小种茶树能耐一10℃左右的低温;随着树龄的增加,其抗寒能力逐步增强;随着纬度与海拔的增高,茶树亦易受冻害;山地茶园的冷空气通道和沉积处受冻亦重;南向山坡茶树受冻轻于东、西向山坡,北向坡茶园往往受冻最重。防护措施:引进和选育抗寒茶树良种,采取物理、人工方法防护,加强茶园管理。受冻茶树的护理复壮措施:及时修剪受冻枝叶,加强肥、水管理,重新培养树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