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特派员云平台

当前位置:技术文章

猕猴桃花蕾摇铃铛现象的成因分析及技术对策

点击数:3  作者:王西锐 发布时间:2025-09-13 16:21:33   更新时间:2025-09-18 09:14:16

近年来,猕猴桃产区出现所谓“摇铃铛”现象。即,临近开花期,花蕾大量萎缩干枯,脱落,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回顾多年推广实践,笔者认为主要是几方面原因造成。以下加以分析,以抛砖引玉,引发讨论。

一、原因分析

1.1养分不均衡

近年来由于水溶肥大量流行,其易溶,肥效发挥快,受到果农欢迎。但水溶肥在不适合时间、多频次,不科学配比及大量施用,会造成营养(新梢)生长过旺,生殖(花蕾)生长受抑制,造成养分被大量新梢竞争夺走,花蕾养分相对匮乏,发育受阻,造成花蕾萎缩、脱落。

多年前,一位种植徐香的果农,在临近萌芽前,每亩施用2袋高氮水溶肥,施后浇水。结果萌芽后,新梢极端旺盛生长,使树冠郁闭,通风透光差。至开花时,花蕾大量枯萎、脱落,几乎绝产。后半年,根据建议,其采取疏剪过密枝条,留草不耕,草过高时刈割留田(用草消耗过多氮肥,),以氮换碳(有机质),并且后半年不再施氮肥等技术措施,经过近一年调整,终于恢复正常,之后连年稳产优质。

这其中的关键不足,在于:①施用水溶肥量过大;②施肥时间有误:盛果期树萌芽前施肥;③针对的品种不对:徐香、瑞玉等品种,生长势强旺,对氮肥敏感,施肥尤其要针对其品种特性,防止刺激新梢生长。

之后调整至正常的正确点在于:①及时控氮,强制达到(准)平衡施肥状态;②以草耗氮,以氮换碳,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③配合疏枝、叶面施肥、施用多元矿质微肥(麦饭石粉)等园田操作,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抗病,促进了花芽发育,实现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

问题关键在于水溶肥肥效发挥快(尤其高氮水溶肥)。突然高肥分(主要是高氮)对新梢(营养)生长有利,而不利于花蕾。即加强了新梢的竞争优势,削弱了花蕾的优势。同时,多氮本身有利于营养生长(高氮充花)。

需要强调的是,植物养分分配有“重点保证”的特点。萌芽前,全株的重点是萌芽抽枝。因此,萌芽前施肥,养分主要供给给新梢。萌芽后,全株的重点是花果发育。因此,萌芽后施肥,养分主要给了花蕾。从而:适龄盛果期树,主要是要催花:就要在萌芽后施春肥。而如果将春肥在萌芽前施,加强了新梢的优势,就相对削弱了花蕾的竞争优势。

由此可以看出,平衡施肥,科学施肥,促进树势中庸,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是预防花蕾脱落的基础性工作。

1.2花腐病:

花腐病是花蕾枯萎的直接原因。由于偏施氮肥等因素,花蕾、嫩叶组织充实度差,保护组织不发达,降低了对花腐病抵抗性。同时,高氮引起树冠郁闭,湿度大,喷药不易接触花蕾,对花腐病菌蔓延都提供了有利条件。花腐病以及轻症花腐引起的组织破坏是引起花蕾脱落的重要原因。

1.3环境因素:

花前剧烈大风,对抵抗力低的幼嫩花蕾也产生了胁迫,也会对其产生影响而枯涸、脱落。

{C}二、{C}{C}技术对策

2.1科学使用春肥

春天使用春肥,对于幼树及弱树,在萌芽前施用,以促进新梢发育,加快树势恢复及树形养成;而适龄盛果期树,以及瑞玉、徐香、金福等(树势偏旺)品种的成龄树,施肥则在萌芽后至开花前施用。并且,提倡以施用传统化肥为主,适当补充水溶肥的方针。施用水溶肥,要混加20%腐殖酸等,起到养分缓释作用,避免高氮冲花。并且控制量在10~13公斤/亩·次。

2.2预防花腐病

要抓住萌芽期、现蕾期及临开花前三个重要时期,及时喷雾药剂预防花腐病。喷药要仔细,要使药物充分接触到花柄、花蕾,不要漏喷。在摘除侧蕾后更要及时喷雾预防。

萌芽期,选用春雷王铜、或代森铵、或代森锰锌、或噻唑锌等杀菌剂,加0.15%~0.2%硼肥,或1500倍液硒肥;现蕾期,有个别花腐病显露时,选用15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加0.2%~0.3%氯化钙喷雾;一般情况,可以采用四霉素等杀菌剂,加硼肥,加杀虫剂;临开花前,有较严重花腐病现象时,再用氯溴异氰尿酸,加0.2%~0.3%氯化钙,一般情况,选用代森铵等其他杀菌剂,加硼肥,或硒肥。

对于徐香、瑞玉、翠香、华优等品种,平时喷药防治病虫害时,注意交替加入硼肥、硒肥,幼果期(一般从坐果至套袋),加入0.2%~0.5%氯化钙,有利于提高对黑头病等的抵抗力,增强耐贮性、货架期及果实品质。

徐香、瑞玉、金福等品种,萌芽期至开花,喷雾1500至2000倍液(纯品)亚磷酸钾,有利于控旺,提高花芽质量。

2.3其他措施

萌芽至开花,交替喷雾1500倍液硒肥,加0.1%锌肥,及亚磷酸钾,以及芸苔素内酯等生物刺激素、0.15%~0.2%黄腐酸钾等,等有利于提高花蕾活力,辅助提高嫩叶、花蕾对不良环境(大风等)的抵抗力。

还可以在迎风面设立风障,大型果园建立防风林,都有利于预防大风损伤叶片、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