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初制理论:初制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萎凋和揉捻(切)
绿茶初制一开始就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的酶促氧化。红茶则相反,在前3道工序中,创造条件增强酶的活性,促进多酚类的氧化缩合。根据红茶品质特点及其形成规律,把住初制技术关键,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是研究初制工艺的根本目的。
一、萎凋对品质的影响
萎凋工序以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大量失水为特点,但是萎凋过程并非是单纯的失水过程。随着水分散失,细胞液的浓度增大,酶的活性增强,从而使叶内化学成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为红茶的色、香、味、形的形成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因此,掌握水分变化规律,控制失水速度和失水量,是萎凋过程的主要矛盾。
影响萎凋失水的外因有温度、湿度、通风条件和叶层厚薄等,其中温度是主要的。在50℃以下,随着叶温升高,空气相对温度降低,能促进叶内水分蒸发。采用日光萎凋、室内加温萎凋、萎凋槽萎凋、萎凋机萎凋,都是以加温方式来加速水分蒸发和增强酶的活性。
虽然,热空气对萎凋效率有重要作用,但从失水速度、酶的活化与萎凋的关系来看,在20-40℃的范围内,只鼓风不加热比加温好,低温比高温好。在低温高湿条件下,进行加温萎凋,既能提高生产效率,也能提高萎凋质量,但温度以35℃以下为宜,不超过38℃。在茶叶高峰期为了能及时进行萎凋,防止鲜叶积压劣变,萎凋温度可提高到40℃,但不能再高。否则,鲜叶失水太快,理化变化激烈进行,以至造成细嫩芽叶灼焦、萎凋不匀、过早红变等现象。
萎凋过程中,温度可用摊叶厚薄、通风条件调节。但温度调节有一定的幅度,不可太大。温度必须先高后低,风量应是先大后小。防止萎凋后期叶温太高,造成萎凋不匀,以至枯叶焦边。
根据鲜叶老嫩、红茶种类和机型等不同情况掌握萎凋程度,是提高红茶品质的又一关键。
嫩叶水分及多酚类的含量较高,应适当地进行老萎,使酶的活性增强,以利于多酚类的氧化。相反,老叶含水量少,纤维素含量高,叶质较硬,失水过多,难以揉捻成条。同时,老叶虽然含多酚类较少,但其中自动氧化部分的花黄素含量比嫩叶多,所以老叶嫩萎凋有利于红茶形质的形成。
各种红茶因品质要求和揉捻机型不同,萎凋程度的掌握也就有所差异。
工夫红茶要求外形紧结完整,内质茶汤滋味醇和,萎凋叶含水量以58%一64%为宜。如萎凋偏轻,含水量在65%以上,揉捻时条索断碎,外形叶底均不匀整,茶汤滋味青涩欠醇。如萎凋叶含水量低于50%,条索不紧,茶末多。
对红碎茶来说,要求碎茶多,外形颗粒紧结,茶汤色深味浓,富有收敛性。如揉捻使用C·T·C等揉切机,萎凋程度可略轻。若用洛托凡等转子揉切机揉捻,姜凋程度应重些,含水量宜控制在50%左右,否则在重压时茶汁易流失。
二、揉捻(切) 对品质的影响
工夫红茶要求外形紧结,色深味浓,又是一次冲泡,因此红茶要揉捻充分。工夫红茶的细胞损伤率高达70%-80%,红碎茶的细胞损伤率要求更高。
红茶品质要求不仅要有高的细胞损伤率,而且要有高的细胞损伤速率。因为单位时间内细胞损伤率低,细胞损伤的先后差距较大,发酵的起点很不一致,总的发酵时间延长,结果使可溶性物质损失较多,茶黄素含量减少,茶红素增加,于红茶品质不利。
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传统制法的揉捻(切),时间都在1-2h,细胞损伤速率较低,而转子揉切机经30-40min揉切就可以达到红碎茶细胞损伤率的指标。因揉切时间短,发酵起点较为一致,因此多酚类氧化程度均匀,茶黄素、水溶物含量较多,制出来的红碎茶香味浓度好,富有收敛性,叶底红亮。
红茶揉捻掌握加压的原则是:轻、重、轻,嫩叶轻压短揉,老叶重压长揉。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红茶揉捻加压比绿茶重,时间长(工夫红茶一般是60-90min),揉捻更为充分。
筛分复揉是红茶揉捻十分重要的一环。筛分不仅可以使揉捻程度基本上达到一致,同时将松紧粗细、大小不一的叶子分清,而且有解团散热的作用。复揉是筛面上头了茶再行揉捻,这对保留细嫩芽叶的锋苗和粗大叶子的成条率具有良好的作用。因此,在揉捻中应采用多次、短时、筛分复揉,这不仅对外形有利,而且对提高内质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