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红茶初制技术
1、工艺流程
通过对西乡红茶品质特征的研究,结合我县茶叶生产现状,提出了以下西乡红茶机械化加工工艺流程:
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精制——提香。
2、工艺技术
2.1鲜叶采摘
红茶加工一般从三月中下旬开始。制作红茶的鲜叶要求色泽新鲜,无劣变或异味,无病虫害叶,不得含非茶类夹杂物。西乡红茶鲜叶等级和品质要求,见表1。
产品级别 |
鲜叶要求 |
特级 |
单芽占80% |
一级 |
一芽一叶初展占80% |
二级 |
一芽二叶初展80% |
三级 |
一芽三、四叶叶初展占80% |
2.2萎凋
萎凋是制作红茶的重要步骤,主要起到适当散发水分,使叶质柔软,韧性增强,为揉捻做形和提高细胞破坏率创造条件,加快酶促反应进行等作用。
目前我县主要有萎凋槽萎凋、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等三种方式。
萎凋槽萎凋,目前我县部分茶场购买或定制了加温萎凋槽设备,在加工过程中大幅度减少了劳动力成本,提高和稳定了产品品质。加温萎凋槽由槽体、送风设备、加温设备和控制设备四部分组成,能够合理调整茶叶萎凋种温度和风量。使用萎凋槽进行萎凋,将萎凋温度控制在30℃左右,先高后低。间歇送风,送风一个小时,停风半个小时,萎凋时间视鲜叶的萎凋程度而定,一般控制在8—9个小时。萎凋适度的叶子,叶质柔软,紧握叶子成团,松手可缓慢散开;嫩梗萎软,手折茎梗不易断;叶色转为暗绿,也表光泽消失;青气消失,清香或青花香显露。萎凋要均匀、湿度。
日光萎凋,在晴朗的天气,选择地面平整、清洁、干燥的地方铺上萎凋帘或席子等,日光萎凋做到薄摊、轻翻。随着萎凋程度的加深,可以适当厚摊。阳光很强、温度较高的天气,不宜采取日光萎凋。萎凋程度与萎凋槽一样。
室内自然萎凋,将鲜叶均匀薄摊在萎凋帘或竹匾中,控制室温25℃左右,相对湿度要控制在60%—70%,做到均摊、薄摊、轻翻。萎凋程度与使用萎凋槽的一样。
2.3揉捻
根据揉捻机大小确定投叶量。老叶重压长揉,嫩叶轻压短揉。加压与松压掌握“轻-重-轻”的原则。一般揉120分钟,分三次揉,一般轻揉30min—重揉60min—轻揉30min。揉捻开始或第一次揉不加压,使叶片初步成条,而后逐步加压成条,揉捻结束前一段时间减压,解散团块,散发热量,收紧差条,回收茶汁。但老叶最后不必轻压,以防茶条回松。揉捻程度:叶片几乎全部成条,条索紧卷,茶汁溢出,揉捻机楞骨有湿润感,揉捻叶泛红时止。
2.4发酵
发酵是红茶制作的特征工序,其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特别大,因此创造有利于发酵正常进行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室温应控制在20~30℃范围之内,过高过低必须用人工加以调节。发酵室的相对湿度在95%以上,湿度太低时,会造成理化变化失调,而出现乌条,花青等发酵不均匀的现象。在夏秋季节,气温高,空气湿度相对低时,可采用室内地面墙上喷水或喷雾。若没有专用发酵室,可在发酵盒上复盖湿布,并洒水。另外发酵环境必须保持空气流动,切忌使用塑料袋封装发酵。发酵时间一般需4.0~6.0h,长短因叶质老嫩、揉捻程度、发酵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发酵适度的叶子有花香或果香味。
2.5干燥
西乡红茶的干燥分为初烘和复烘两步,是固定和发展红茶品质的过程。技术上采取“高温烘干,先高后低”的原则和多次干燥,在二次干燥中间进行适当的摊晾。高温烘干一般采用105℃——115℃,进行薄摊,烘干35分钟。复烘采用85℃—90℃,25分钟。
2.6精制
西乡红茶精制采用筛分、拣梗、风选等设备进行精细加工和分级。
2.7提香
提香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发展香气。选用6CHT—8.0提香机进行,温度控制在60—50℃,摊叶厚度依设备盛叶器满为宜。当所设定温度60℃恒稳后进茶,同时关闭进茶门,打开排湿器运行,5min时重新设定温度,调至50℃,关闭排湿器进行焙香,待茶叶含水量达到≤4%时下机,历时约需50—60min,提香后的茶叶应立即进行摊凉,待达到室温后及时保鲜包装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