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毛尖手工制作技艺及传承路径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处大巴山腹地[1],是全国重点产茶县,现有茶园1.09万hm2,年产茶6313t,产值12.3亿元。品类以绿茶为主,红茶、黄茶、白茶为辅,主要产品有汉中仙毫、镇巴毛尖、汉中红、汉中炒青、汉中蜜黄、镇巴豆花黄等,其中,镇巴毛尖于2021年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认证,既是产品名称,又作为县域公用茶叶品牌运营管理。
1 镇巴毛尖的历史演变
追根溯源,镇巴毛尖发端于东汉时的“雌鸡岭贡茶”[4],历经唐朝的“山南茶”、宋代的“西乡月团”后,清代被称为“中园茶”“紫阳毛尖”,之后归为“陕青茶”直至新中国建立初期[5][6],上世纪六十年代引进半机械化制茶方式,部分改晒青为烘青,以“毛尖茶”之名出售;1987年,西北地区半烘半炒型的绿茶新秀——秦巴毛尖研制成功[7],之后,镇巴境内又陆续创制了巴山秀色、楮河毛尖、怡溪春毛尖和汉中毛尖等多只毛尖类的绿茶。
进入新时代以来,镇巴县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品牌价值”为发展思路,将县内不同名称但同为毛尖类型的多个产品统一整合为“镇巴毛尖”,作为县域公用品牌进行运营管理。
2 镇巴毛尖手工制作方法
镇巴毛尖手工制作基本方法始于清代的“中园茶”和“紫阳毛尖”,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改进。以加热方式和干燥方法的不同,分为传统制法和改进制法两种。
2.1传统制法
2.1.1 设备和器具
以“就地取材”为原则,以“实用、管用、够用、耐用”为前提配备所需设备和器具。
2.1.1.1 炉灶
用于置放铁锅、集中火力炒茶的固定设备,用石(砖)块和泥浆砌成,一般规格为:灶台面离地面100cm,台面中间的圆孔比锅口小2~3cm,灶台面要比锅边多出10~20cm;灶膛底面离锅底50cm左右,灶门以高25cm、宽15cm为宜;炉灶的烟囱大多向上(外)伸出屋顶或室外。灶台不倾斜的为平锅灶,沿烟囱一面倾斜45度的为陡锅灶。
2.1.1.2 铁锅
直径60~100cm的生铁锅(俗称毛边锅),放在炉灶上,炒茶必备容器。
2.1.1.3 竹制器具
竹箥(圆形或椭圆形,摊放茶鲜叶)、筲箕(中小规格,用于分取、转运茶叶)、竹框和竹篓(盛装在制品)、竹席(长方形,摊放、晾晒茶叶)、竹筛(圆形,筛出茶中碎末);竹刷把(用不带竹叶的竹梢捆扎而成,用于翻炒茶鲜叶)。
2.1.1.4 揉茶台
选取硬质无异味、长2~2.5m宽1~1.5m的木板,四边嵌高1~1.5cm的圆弧形木条,中间留30~40cm的出茶口。固定在结实的木架上或平稳放置在砖(石)砌成的支撑台上,主要用于手工揉茶。
2.1.1.5 粗布
无污染、无异味的白色土布,依茶叶垒堆发汗的多少定布的数量,能够盖上茶叶即可。
2.1.1.6 配套用具 火剪、土毛巾、棕刷、砂质石头(块)等。
2.1.1.7 燃料
引火柴(易燃的树枝、枯草等)、硬质木柴。
2.1.2 制作工序
镇巴毛尖传统制作工序为:茶青→青锅(杀青)→初揉→晒干(初干)→发汗→复揉→复干(晒干或晾干)→筛选→成品毛茶。
2.1.2.1 茶青(原料)
以一心一叶和一心二叶为标准,采摘时不带“马蹄”、“胎叶”,不用手指掐采,一般不采露水叶、雨水叶。采茶时期有农谚为据:“清明早,立夏迟,谷雨开园正当时[8]。”
2.1.2.2青锅(杀青)
锅温升到180℃左右,手离锅底10cm处有灼烧感,依据锅的大小放入茶鲜叶1~2kg,鲜叶入锅后能听到连续的“辟辟叭叭”的爆响声,则锅温适宜;小锅(直径60cm左右)可用双手翻炒,先焖后抖、多抖少焖、抖焖结合,要做到捞得快、捞得净、抖得开、抖得匀;若是直径80cm以上的大锅,投放的鲜叶较多,就用竹刷把翻炒,掌握的原则和技巧与手炒类似。在实际操作中,手炒与竹刷把翻炒结合运用。炒至叶色变暗、叶软如绵,青草气散失、清香显露时即可出锅,均匀摊放在洁净的竹席上。
2.1.2.3 初揉
将摊晾后的杀青叶放在揉茶台上或干净的竹箥里,用双手抱团以“滚揉”的方法反复揉茶,用力先轻后重,轻-重-轻结合,期间需解团2~3次,待揉出茶汁、叶片粘连成条微卷时为适度。
2.1.2.4 晒干(又称初干)
一种方法是先将干净的竹席铺在院坝里,把初揉后的茶叶均匀撒在竹席上,另一种是直接利用石板院坝,先将石板清扫洗净后再撒茶叶,依靠太阳晒至四、五成干即可。在晒茶过程中翻动2~3次,防止畜禽、小孩进入,对茶叶造成污染。
2.1.2.5 垒堆发汗
就在晒茶的竹席或石板上进行,将晒到四、五成干的茶叶堆积起来,盖上打湿的土布,待茶叶回潮均匀有柔软感即可。时间约40~60min。发汗的作用一是使叶内水分重新分布,使叶质变软便于紧条,二是使叶内的部分苦、涩物质氧化,滋味更加醇和[9]。
2.1.2.6 紧条(又称复揉)
仍在竹席或石板上进行,将发汗后的回潮均匀的茶坯握在双手中进行搓揉,方法是顺时针方向轻轻地旋转搓揉,用力不可过重;其作用是通过叶子之间相互摩擦,卷紧成条,同时使白毫显露。要点是:用力要轻、反复进行、均匀细致。
2.1.2.7 晾干(又称复干)
大多选择在“明楼”(街沿上悬空的半截楼)上,依靠斜射的太阳光和自然空气使茶坯缓慢失水达到足干,至手捻茶叶成末为适度标准。
2.1.2.8 筛选
先用竹筛筛去细碎茶末,再用手工拣出粗茶梗、老叶片及夹杂物。镇巴毛尖干毛茶制作完成,可以装箱或装袋。
2.1.3 品质特征
用传统方法制成的镇巴毛尖茶,外形紧结、重实、匀称,牙多毫显;香味清鲜有“太阳味”,滋味浓厚爽口,耐冲泡;叶底黄绿明亮、完整成朵,不带红梗、红叶和非茶类夹杂物。含水量不得超过9%,总灰分不得超过7%,碎末茶不得超过6%[10]。
2.2 改进制法
传统制作方法的缺陷有三:一是以木柴为燃料,燃烧时形成的烟味严重影响茶叶品质;二是晒干后的茶叶“太阳味”很重;三是遇阴天和雨天,茶坯长时间“渥堆”会变馊、变质。因此,通过反复尝试、不断改革,形成了改进后的制作方法。
2.2.1 改燃料
第一步柴改炭,选用青㭎树(又叫花栎木)等硬质树木烧成的木炭替代木柴,作为青锅时的燃料,同时改变炉灶结构,不再设置烟囱,锅底到炉堂的间距缩小到30~40cm左右;铁锅使用趋向于中小口径,大口径的被淘汰。第二步炭改电,20世纪后期,镇巴农村普遍通电,从浙江引进了64#电炒锅,既干净卫生,又便于控温,既可杀青,也可炒干茶叶,还减少了一名爨火工。电炒锅非固定设备,搬运到有电的地方就就可炒制茶叶。
2.2.2 改干燥方式
第一步改晒干为烘干,编制专用于烘茶的竹质烘笼,以无异味的木炭为燃料,将初揉后的茶坯分2~3阶段烘干;第二步改烘干为半烘半炒,即复火工序在电炒锅中完成,起到既紧条又提毫的作用。
2.2.3 改工序
不再有“垒堆发汗”工序,取而代之的是初烘、复火之后的不少于30min的在室温状态下的摊晾,无需人为地给茶坯增加水分,同样起到茶条水分均匀分布后变柔软(俗称回潮)并氧化部分苦、涩味物质让滋味更醇和的作用。
改进后的制法,是为了提高茶叶品质和生产效率,在方式方法上的改变,其制茶原理没有变,因此,制成的镇巴毛尖仍是绿茶的本质属性没有变。
3 镇巴毛尖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
3.1镇巴毛尖茶始创
据传,清同治年间,在陕西省定远厅(今镇巴县)经营茶叶等土特产生意的张仲荣,先后在楮河流域的观音堂、兴隆场等多地设有茶叶加工作坊,他要求农户在清明节后就开始采茶,制作出较细嫩的晒青毛尖茶,得到众多客户的认可和喜爱,赢利颇丰。这个叫“张仲荣”的人,在光绪五年定远厅同知余修凤纂修的《定远厅志·赋役志》中有确切记载:“茶课,定远额征茶课银二百一十九两一钱六分一厘。因厅境产茶。系茶户张仲荣等按年输纳,解数见前[11]。”这个记载中虽无张仲荣种茶、制茶的内容,但可以肯定:他是当时厅境内茶行业的纳税大户,必然是经营大户,而支撑经营大户的基础是生产规模,因此,他也是生产大户,至少是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茶户”。据此可以佐证,有关张仲荣与茶相关的传说不是无中生有。
当时,还没有“镇巴”这个名号,张仲荣所生产、经营的茶叶也没有明确的称谓,需要时就以主产于陕南的“中园茶”或“紫阳茶”代称[12],较细嫩的茶统称为“毛尖茶”[13]。
3.2 传承谱系
清末明初,张仲荣之子(名号尚无可查)承继父业,在朝代更迭时期,一直惨淡经营。直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张仲荣的徒孙王成章(又名王斐然)在县城设立新纪茶行,带领了一批制茶人员,沿用“锅炒手揉太阳晒”的方法加工茶叶。
新中国建立后,镇巴县设立了专门的茶技推广机构,调配有专业人员,他们与分布在民间的制茶人一道,接续了镇巴毛尖手工制茶技法,他们作为第四代传承人,为镇巴茶业之后七十多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至今,再历五代传承,经初步梳理,基本谱系和人数如下:
第一代 张仲荣(清同治、光绪年间)
第二代 张XX(张仲荣之子,清末民初)
第三代 王成章(又名王斐然,张仲荣徒孙,民国中后期)
代表性传承人 总人数 存世传承人
第四代 张续成、李福勇 6 1(张尔莲)
第五代 蔡如桂、周兆定 11 5
第六代 陈孝钧、康联龙 32 29
第七代 马良才、唐志刚 21 全部
第八代 王森、何洧丞 25 全部
第九代 刘国炜 20 全部
3.3 传承方式
镇巴毛尖手工制作方法虽在动荡年代几近失传,但历经150多年仍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与三种不同方式的传承相结合有着密切关系。
3.3.1 家族传承
家族内部传承过去是主要方式,现在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镇巴毛尖手工制法的传承中,具代表性的有:兴隆镇青狮村白家四代传承,水田坝社区康家、何家都是三代传承;盐场镇盐场村赵家四代传承,响洞村的王家三代传承等。
3.3.2 师徒传承
家族之外没有亲缘关系的通过拜师学艺,也是中国传统技艺最主要的传承方式,这种方式在族内无人传承或不愿意传承时,体现其重要性[14]。镇巴毛尖始创后,第三代就是以收学徒的方式才得以传承。新中国建立后,在集体性质的社队茶场(厂)里师徒传承相当普遍,带出了一大批制茶能手。在民间,“偷师学艺”、“无师自通”的也不少,这种仍归于师徒传承。
3.3.3 机构传承
自新中国建立至今,这种方式发挥着主导作用。1956年,镇巴县率先设立特产站,次年改为蚕茶站,这是汉中地区最早的茶技推广机构[15]。之后,相继设立过多经办、林茶站、茶蚕果工作站,1991年设立镇巴县茶叶技术指导站至今。
这些专司茶技推广的机构调配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一方面,专业人员一代一代向后传承,同时面向基层培养大量的技能性人员,大多数人掌握手工制茶的基本方法。李福勇→蔡如桂→陈孝钧→唐志刚→何洧丞,这些代表性传承人都是不同时期茶技推广机构的专业人员,他们能代代相传同时为茶农提供免费技术指导的前提条件,就是有政府设立的专职机构作坚强后盾。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机构存留有大量文字、图表、照片及音像资料,在延续传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机构传承的实质是活态传承与静态保护相结合,是镇巴毛尖手工制作技艺特有的传承方式。
4 保护传承措施
自茶叶加工进入全机械化生产后,设备简陋、效率低下但蕴含制茶机理的手工制茶法,就由茶叶加工技法升华为独特的技艺,保护并传承好这项技艺是新时代茶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4.1列入“非遗”名录
2015年12月,镇巴县人民政府将“镇巴毛尖手工制作技艺”列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重点保护和传承项目。2022年底,申报镇巴毛尖手工制作技艺为市级“非遗”项目正式启动。
4.2 开展技艺培训
自2016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镇巴毛尖手工制作技艺培训4场68人(次),聘请康联龙、周兆定等代表性传承人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师徒传承活动,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情怀的年轻人,确保后继有人。
4.3 制售手工毛尖茶
县内怡溪春、定元春、远健等多家茶叶企业建有手工制茶室,配备有改进型生产工艺设备,有相对固定的制茶人员,每年生产一批手工毛尖以满足特殊客户的需求。
4.4 举办手工制茶大赛
自2021年以来,镇巴县总工会、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主办,县内茶叶企业广泛参与,已连续举办四届“镇巴毛尖手工制作技能大赛”[16],160多人(次)参赛,46人(次)获得表彰奖励,其中,刘福全、何伟、林馨平被授予“制茶大师”称号,有7人获“制茶工匠”、16人获“制茶能手”荣誉。
近几年,镇巴县还选派优秀手工制茶人员,多次参加省、市举办的手工制茶大赛,取得良好成绩,同时通过交流学习,技法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