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特派员云平台

当前位置:技术文章

加快我省秦巴多鳞白甲鱼保护与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点击数:584  作者:董武子 发布时间:2021-03-31 16:02:00   更新时间:2021-03-31 16:39:27

摘要

多鳞白甲鱼有多个地理亚种;秦巴多鳞白甲鱼是区域内土著鱼类,科技人员很早就开展了秦巴多鳞白甲鱼的研究,恢复野生资源卓有成效,基本摆脱了濒危状态,有较大的人工种群,野生种群逐步恢复。我省多鳞白甲鱼研究和养殖走在全国的前列,建立了多个高水平的研究交流平台,已完全突破多鳞白甲鱼人工繁殖和驯养技术,通过增殖放流将完全恢复野生多鳞白甲鱼资源,秦巴多鳞白甲鱼在适宜分布区将出现昔日渔汛奇观。秦巴多鳞白甲鱼将作为陕西省向全国苗种输出的唯一一个鱼种,加快我省秦巴多鳞白甲鱼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化研究,为在保护秦巴多鳞白甲鱼资源下,推进我省多鳞白甲鱼产业化具有重大意义。

多鳞白甲鱼及其现状

多鳞白甲鱼,又称多鳞铲颌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属鲤鱼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俗称:泉鱼,钱鱼,赤鳞鱼。其侧线鳞犹如穿起来的铜钱,即谓之钱鱼;野生多鳞白甲鱼是半洞穴鱼类,一般10月-4月入泉或进洞穴越冬,山边桃花盛开时节,蛰伏半年的鱼儿从泉洞中纷涌而出,出现喷泉景象,又称为泉鱼;在盛夏时节的泰山中的山溪激流中,其鳞片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色的鳞光,故而称赤鳞鱼;

多鳞白甲鱼曾经在我国各大水系的山溪支流中广泛分布,最南到达北纬30°长江中段清江上游,最北在北纬40°海河上游的拒马河和浮沱河,在西端到达东经102°嘉陵江上游的白龙江,向东到达东经117°黄河大汶河。据张春光研究员研究显示,这些地理种群均在一个种内。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形成了不连续的多鳞白甲鱼分布区,各自形成相互地理隔离的种群。在形态学上,无论在哪个区域分布的多鳞白甲鱼均呈现雌雄异形现象,表现为成年同龄雌性多鳞白甲鱼的体重和体长显著大于雄性。据我们的比较研究显示,秦巴多鳞白甲鱼显著比泰山多鳞白甲鱼体型大。但是这种地理隔离的程度到底有多大,是否具有典型的地理亚种的生理特征,甚至遗传特征,目前还不清楚。不同区域的多鳞白甲鱼种群特征差异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甚至破坏,导致一些地区多鳞白甲鱼野生资源枯竭。科研人员为挽救这一珍稀鱼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资料显示,北京拒马河流域曾经多鳞白甲鱼的重要分布区,许多年来已经没有了多鳞白甲鱼的踪迹;在泰山野生多鳞白甲鱼几乎灭绝。抢救性人工养殖多鳞白甲鱼在许多年已开始,目前野外种群几乎是人工子二代人工养殖多鳞白甲鱼。在秦巴山区,据不完全统计,秦巴山区现有原种多鳞白甲鱼超过20万尾;人工繁殖子一代、子二代和第三代的人工繁育多鳞白甲鱼超过1000万尾,通过增殖放流,一些地区的野生多鳞白甲鱼种群得到了恢复。在陕西,科技人员很早就开始多鳞白甲鱼的保护研究工作,成效显著。2000年开始,先后建立了紫阳任河多鳞白甲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周至黑河多鳞白甲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多鳞白甲鱼的保护研究;2012年,在安康镇坪、岚皋,商洛柞水以及汉中南郑等地,多鳞白甲鱼已经开始产业化开发研究。结合区域调查结果以及对秦巴山区陕西境内多鳞白甲鱼野生种群数量进行科学估计,区域内野生多鳞白甲鱼大约500万尾,秦巴多鳞白甲鱼已经摆脱了濒危状态,但基本上分布在人迹罕至的河流,且在原有的大部分适宜分布区域多鳞白甲鱼已经绝迹,需要通过增殖放流进行生态修复,恢复野外种群。因此,在秦巴山区,把多鳞白甲鱼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没有必要的。

我省多鳞白甲鱼科学研究水平

我省多鳞白甲鱼科学研究一走在全国前列。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秦巴水产科技创新团队为核心,陕西省水产研究所、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安康学院等大专院校和研究所开展多鳞白甲鱼的研究。为了保护多鳞白甲鱼野生资源,2015年成立了多鳞铲颌鱼种质资源保存库和汉江流域土著鱼类活体库。2017年成立了以桂建芳院士领衔的陕西省首家水产院士工作站,其主要是开展多鳞白甲鱼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目前院士工作站,基础设施齐全,具备了科研、生产设备和条件。在省科技厅的指导和支持下,2018年组建陕西省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陕西省科技特派员水产养殖产业技术服务团,重点开展多鳞白甲鱼养殖技术攻关与科技推广服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秦巴水产科技创新团队以保护挖掘秦巴山区特色水产养殖为抓手,以推动资源恢复和产业扶贫为目标,长期在养殖和水产科技一线,扎实开展工作。科研团队30余人开展秦巴多鳞白甲鱼的研究,这几年得到陕西省、安康市等各级项目支持,目前在研和结题的直接关于多鳞白甲鱼研究的科研项目近20项,总的科研究费300余万元;已完成多项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将我省加快多鳞白甲鱼产业化快速发展。通过多年的研究,解析了多鳞白甲鱼的生理生态特征;突破了多鳞白甲鱼的人工繁殖技术;明确了多鳞白甲鱼亲鱼和幼鱼的主要营养素需求;建立了四种多鳞白甲鱼养殖模式。多鳞白甲鱼人工繁育种群数量大幅度提高;在镇坪县毛坝河,我们开展天然河道增殖放养研究,逐步揭示了多鳞白甲鱼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解析其在秦巴山区的适应性,已获得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为指导全区域多鳞白甲鱼增殖放流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省多鳞白甲鱼产业发展

我省多鳞白甲鱼产业发展已经站在了全国的制高点。目前,多鳞白甲鱼已成为秦巴山区最有名气的鱼种,得到了许多政府部门关注和科研项目支持,改造升级了一批多鳞白甲鱼养殖基地的基础设施;目前,多鳞白甲鱼养殖专业龙头企业达到7家,养殖户或养殖合作社逐年增多,在山区流水养殖小区,基本上开始了多鳞白甲鱼的试养。目前为止,我省存塘原种超过12万尾,多鳞白甲鱼总存塘量超过770万尾,占全国多鳞白甲鱼人工种群数量的70%;(在湖北、重庆、四川巴山山区多鳞白甲鱼有一定的养殖规模)。今后一段时间,力争推动省级多鳞白甲鱼研究中心的建设,开展富硒秦巴多鳞白甲鱼国家地理标志申请工作,迅速地抢占多鳞白甲鱼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建设我省特色渔业的一面新旗帜。

多鳞白甲鱼作为秦巴山区区域特色的养殖品种,我们不断突破技术难题,其增养殖技术不断成熟,已完成了多鳞白甲鱼养殖技术规范、多鳞白甲鱼人工繁殖技术规范,促进多鳞白甲鱼作为一个特色扶贫项目,在秦巴贫困山区进行有效推广。据测算养殖5-10平方米的多鳞白甲鱼,一个三口之间,就可实现脱贫。这种小规模的养殖模式的标准化,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进行推广,不仅有力推动了秦巴山区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而且有利于避免因大规模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增殖放流,当地多鳞白甲鱼野生资源逐步恢复;同时,人工养殖数量不断扩大,其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仅镇坪、岚皋两县的多鳞白甲鱼年产值已近千万元,并带动贫困户120余户,实现300多人脱贫。安康紫阳县、平利县、商洛市柞水县、汉中市南郑县和宝鸡太白等秦巴县区也纷纷开展多鳞白甲鱼养殖,带动了秦巴山区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安康市把水产养殖列为五大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其中利用秦巴腹地丰富的冷流水资源,把多鳞白甲鱼养殖及产业化作为重要的区域特色水产品优先支持发展对象。发展多鳞白甲鱼产业,除了快速扩增繁育多鳞白甲鱼种群数量,在我省秦巴山区有优质的水源,尤其适合多鳞白甲鱼栖息的地下暗河、泉眼和溶洞资源丰富,推动多鳞白甲鱼养殖的产业化,以及产业延伸奠定了基础。

我省多鳞白甲鱼保护和产业化研究的挑战和机遇

对比其他省,湖北、重庆、四川、山东和北京的潜在分布区,部分区域开始养殖。并且当地的投入力度较大,当然对我们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因此,为加快我省多鳞白甲鱼养殖产业的发展,稳定我省多鳞白甲鱼苗种繁育的制高点的地位,争取更加宽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极为重要。希望进一步得到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厅和环保厅,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我省多鳞白甲鱼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其结构、质量和水平的优化及提升必将实现产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统一,将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加快我省多鳞白甲鱼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建议:

生态恢复:充分发挥秦巴多鳞白甲鱼重要的生态价值,鼓励开展人工繁育工作,制度化安排多鳞白甲鱼增殖放流;政府主管部门定向采购苗种,加大人工养殖种群的野外增殖放流力度,快速恢复野生资源;

产业发展:作为秦巴多鳞白甲鱼将作为陕西省向全国苗种输出的唯一一个鱼种,将多鳞白甲鱼产业作为我省水产主要的特色养殖产业之一,加快多鳞白甲鱼原种和良种繁育场建设,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扶持;

三产融合:以秦巴多鳞白甲鱼为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并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多产业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技术标准:加快多鳞白甲鱼相关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我省秦巴多鳞白甲鱼特色品牌,提升多鳞白甲鱼的国内国际影响力;

科技投入:进一步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技术团队开展技术性创新与科学研究,开展多鳞白甲鱼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的基础研究,推动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协调发展,力争获得一批原创性的标志成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秦巴水产创新团队

202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