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耕作方法
土壤耕作指农机具对土壤进行耕翻、整地、中耕、培土等的田间作业。主要包括播种前的深垦,种植后的行间耕作,如浅耕、中耕、深耕等。旨在疏松表土板结层,翻埋肥料和有机物质,熟化耕层土壤,清除杂草、减少病虫害。对衰老茶树行间深耕,还有更新根系作用。但茶园耕作也会加重坡地土壤冲刷,加速有机质分解消耗,对茶树伤根较多,还会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故宜与施肥、灌溉、锄草等栽培技术密切结合,以求扬长避短,提高耕作技术实效。
浅耕
浅耕指茶行间耕作深度在10厘米以内的耕作方法。浅耕可耘除杂草、疏松表土,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散失消耗,降低土壤热传导作用。浅耕次数与时间应根据杂草生长与茶园类型而定,每年至少2次,第一次在春茶后5月下旬至6月初,第二次在夏茶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可结合茶园追肥进行。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茶园、幼龄茶园,耕锄次数宜少,或改用化学除草剂除草。
中耕
中耕指春季茶芽萌发前的耕作方法。目的是防除春季杂草,减少表土中水分含量,以利表土吸收太阳辐射热,提高地温,促进茶芽提早萌发。中耕深度不超过15厘米。时间宜早于施催芽肥的时间。同一茶区平地、丘陵先耕,高山后耕;阳坡先耕、阴坡后耕。耕时将杂草翻埋在土中,打碎土块,平整地面。坡地茶园应横坡耕作
深耕
深耕指为除埋杂草、改良土壤、深翻15厘米以上的耕作方法。深耕能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状态,影响微生物群落,改善土壤通气透水能力,掩埋杂草,提高土壤肥力。但也会破坏土壤结构,使茶树根系受损。一般在全年茶季基本结束时与施基肥结合进行。中国茶谚“七挖金,八挖银”,是指农历七八月份深耕的效果。生态条件好、土壤肥力高、通气透水能力好、土质疏松的茶园,可间隔1~3年深耕一次,要求行间深、丛里浅;丛栽深、条栽浅。
茶园免耕
茶园免耕是茶园土壤在一定条件下不进行耕作的管理方法。是茶园土壤管理集约化发展的方向,可减少水、土、肥的流失,提高土壤团粒结构和有机质含量,提高茶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免耕条件:土壤基础好,种茶前已全面深翻并施足有机底肥;茶树适度密植且长势好,覆盖度大,无恶性杂草滋生,病虫害少;茶行间铺盖草料、枝叶或有机物,土层松软,有机质丰富。茶园免耕要结合其他栽培技术配套措施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如条件发生变化,即应视茶树生长及产量情况,结合周期性修剪、台刘改造等措施进行周期性深耕。
除草
茶园除草是用机具或人工方法消除杂草的栽培管理作业。茶园杂草有近百种,各地区茶园杂草组合不同。一年生杂草春生型生长慢,危害较轻,夏秋生长型生长期长,冬季才死亡,危害性大。与茶树争水、争肥、争光,攀附缠绕茶树,其根甚至可穿透茶树根,对茶叶产量、品质有明显影响,称为恶性杂草。耕锄除草是茶园耕作目的之一,用人工或机具,一年进行多次拔、削。
茶园土壤板结
茶园土壤板结指茶树行间土壤受雨水打击或人为踩踏造成的硬化现象。质地越黏重、高岭石含量越高的茶园土越易板结。土壤板结直接阻碍土壤气体与空气交换,影响茶树根系生育,同时地表径流大,水土冲刷严重。防治板结措施:改善土壤质地,如黏粒含量超过55%时,要掺砂调整,减少粘结能力;茶园行间覆盖,防止雨水和人为对土壤直接的击压;勤耕、浅锄、多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土壤酸化、盐基淋失和土壤黏化。
土壤熟化
土壤熟化是自然生荒土壤垦殖后,经耕作、施肥、铺草等措施而产生的土壤生态改良过程。宜茶的生荒土作为自然体,在其形成过程中有许多障碍因子不利于茶树生长,如低丘红壤的板结、坚实、瘦薄、淋溶、固磷、酸化等。故种茶前要根据茶树生长要求,采取深耕、施肥;种茶后要采取间作绿肥、勤浅耕、增施有机肥、铺草、平衡施无机肥、修剪枝叶回园等措施,使之逐步转化成土体疏松、深厚、肥沃、保水、抗逆性强,以及水、肥、热、气协调的高肥力土壤。熟化措施要有计划地长期进行,若措施不力或终止,已熟化的土壤也会退化。0~45厘米土层内的有机质含量可作评估熟化程度的指标。
蓬心土
蓬心土指双行以上密植茶园小行之间土壤的俗称。茶园大行中两边靠茶株而又被树冠覆盖的土壤称“蓬下土”;大行中心走道部分的土壤称“行间土”。茶园土壤是不均匀体,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各部分土壤的理化性质、生态条件及肥力水平并不一致。其中蓬心土的生态条件、肥力水平均优于蓬下土和行间土。主要表现为:茶树落叶多,有机质含量高;不受采茶行走影响,土壤疏松;有茶蓬保护、蒸发少、水分含量高;日光照射少,温度相对稳定;有茶树根颈保护,土壤冲刷少等。增加蓬心土的占有面积,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在合理密植条件下扩大小行间距,缩小大行间距的种植方式,可以增加蓬心土的面积,提高土壤整体肥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