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基础知识
一、茶的基本分类(核心依据:发酵程度)
中国茶按发酵程度和工艺分为六大类,是最权威的分类方式:
绿茶(不发酵)
工艺:杀青(高温停止氧化)→揉捻→干燥
特点:清汤绿叶,鲜爽清香,保留较多天然物质(茶多酚、维生素)
代表:龙井(浙江)、碧螺春(江苏)、黄山毛峰(安徽)、信阳毛尖(河南)
红茶(全发酵)
工艺:萎凋→揉捻→发酵(茶多酚氧化为茶红素)→干燥
特点:红汤红叶,甜醇温润
代表:祁门红茶(祁红)、正山小种(福建)、滇红(云南)
乌龙茶(半发酵,5%-70%)
工艺:萎凋→做青(摇青 + 晾青,促进发酵)→杀青→揉捻→烘焙
特点:香高味浓,兼具绿茶鲜爽与红茶醇厚,叶底 “绿红镶边”
代表:铁观音(福建安溪)、大红袍(武夷岩茶)、凤凰单丛(广东潮州)
白茶(微发酵,20%-30%)
工艺:萎凋→干燥(几乎不揉捻,自然发酵)
特点:汤色浅淡,清甜毫香,富含氨基酸
代表:白毫银针(全芽头)、白牡丹(一芽一二叶)、寿眉(叶片为主)
黄茶(轻发酵,10%-20%)
工艺:杀青→揉捻→闷黄(关键步骤,促进轻度发酵)→干燥
特点:黄汤黄叶,醇厚甘爽,比绿茶更温和
代表:君山银针(湖南)、霍山黄芽(安徽)、蒙顶黄芽(四川)
黑茶(后发酵)
工艺:杀青→揉捻→渥堆(人工调控温湿度,促进微生物发酵)→干燥(部分需陈化)
特点:深褐汤色,醇厚回甘,越陈越香(依赖微生物转化)
代表:普洱茶(云南,生普为自然后发酵,熟普为人工渥堆)、安化黑茶(湖南)、六堡茶(广西)
二、茶的起源与历史
起源:中国是茶的故乡,最早可追溯至神农时代(传说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发展:唐代陆羽著《茶经》,标志着茶文化体系形成;宋代盛行 “点茶”;明代废团茶改散茶,泡茶法普及;清代茶类趋于完善,并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传播至全球。
三、茶树与生长环境
植物学分类:山茶科山茶属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核心生长条件:
气候:年均温 15-25℃,年降水量 1000-2000mm,忌严寒酷暑;
土壤:酸性红壤 / 黄壤(pH4.5-6.5),排水良好;
海拔:高海拔(800-1500 米)地区昼夜温差大,茶叶香气更浓郁(如高山云雾茶)。
四、冲泡技巧(关键四要素)
水温:绿茶 / 白茶(新)80-85℃(避免烫坏鲜爽物质);红茶 / 乌龙茶 / 黑茶 100℃(激发香气与滋味)。
茶具:绿茶用玻璃杯(观形);乌龙茶用紫砂壶(聚香);红茶用盖碗 / 瓷壶(保温);黑茶用紫砂壶 / 盖碗(耐煮)。
投茶量:绿茶 / 白茶 3-5g/150ml 水;乌龙茶 5-7g/100ml 水;红茶 / 黑茶 4-5g/150ml 水。
时间:绿茶 15-30 秒;乌龙茶 30 秒 - 1 分钟(随冲泡次数延长);红茶 1-2 分钟;黑茶 2-5 分钟(老茶可煮)。
五、功效与注意事项
核心成分:茶多酚(抗氧化)、咖啡因(提神)、氨基酸(鲜爽,舒缓)、氟(护齿)。
功效:提神醒脑、促进代谢、抗氧化(延缓衰老)、辅助调节血脂(黑茶)。
注意:空腹少喝(刺激胃黏膜);睡前忌浓茶(咖啡因影响睡眠);贫血者少喝浓茶(鞣酸抑制铁吸收);孕妇每日不超过 200mg 咖啡因(约 2-3 杯淡茶)。
六、茶文化
中国茶道精神:核心为 “和、静、怡、真”(融合儒释道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间的和谐。
地域茶俗:潮汕功夫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手法)、福建茶宴、四川盖碗茶、藏族酥油茶。
国际影响:日本茶道(源自中国,讲究 “一期一会”)、英国下午茶(17 世纪兴起,配点心)、俄罗斯甜茶(加蜂蜜 / 果酱)。
七、储存方法
绿茶 / 黄茶 / 新白茶:密封后冷藏(0-5℃),避免异味,1 年内饮用最佳。
红茶 / 乌龙茶:常温密封(陶瓷 / 锡罐),避光防潮,1-2 年内饮用。
黑茶 / 老白茶:通风干燥(湿度 50%-70%),无异味环境自然陈化(越陈越香),避免阳光直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