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特派员云平台

当前位置:技术文章

白皮松常见病害防治技术措施

点击数:316  作者:许云鹏 发布时间:2023-08-30 10:40:40   更新时间:2023-08-31 11:09:47

1.松落针病。松落针病病原菌为散斑壳属真菌,冬季会寄生在针叶上过冬,次年春天会产出囊孢子。初期,松落针病病原菌多危害2年生针叶,后期则会影响当年生针叶。不同生长阶段的白皮松染病情况不一样,受害严重的病株针叶全部脱落,最终死亡。松落针病的发生与地区环境有关。林区当年降水量较大时,松落针病的发病概率和危害程度较高。因此,工作人员要加强环境管理,避免林区积水,减少松落针病的发生概率。

林区管理部门需要完善林分抚育管理工作内容,定期组织工作人员伐除濒死木和衰弱木,为白皮松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一旦在林区内发现有白皮松感染松落针病,工作人员应及时采用化学手段进行防治处理,并在第一时间标记发病植株,以便于区分和后续防治。工作人员可使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每隔5~7d喷洒一次,连续喷洒3次。喷洒防治21d后,工作人员需要继续观察白皮松受害情况,若发现白皮松受害情况仍较为严重,可在无风的傍晚使用百菌清进行烟熏防治,以提高病害治疗效果。

2.褐斑病。褐斑病属于真菌病害,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褐斑病病原菌侵染白皮松后,在病叶上越冬,次年春季发病。夏季林区降水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大,褐斑病高发。发病初期,白皮松针叶上会出现多个圆形的淡褐色斑点;随着病害侵染严重,针叶上的斑点会逐渐变大,最后形成大面积的段斑,颜色也逐渐转为深褐色;发病后期,白皮松针叶表面出现黑色疱状物,针叶变褐枯死。白皮松感染褐斑病后率先在树冠基部发病,之后病菌逐渐开始向上侵染,最终感染整个植株。

针对褐斑病,林区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工作人员清扫处理枯枝落叶,破坏褐斑病病原菌的生存条件。由于褐斑病的主要侵染对象为白皮松,可采用混交造林方式减少白皮松染病概率,如将白皮松与黄栌、槐、臭椿、山杨及白桦等阔叶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以白皮松与黄栌针阔叶混交林为例,整地采用鱼鳞坑方式,种植穴以“品”字形排列,面积60cm2,深度大于30.0cm,株行距为1.5m×3.0m。对于感染褐斑病的白皮松,工作人员应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可用25%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0倍液进行喷洒,隔5d再喷洒1次。

3.松针赤枯病。松针赤枯病主要由枯斑盘多毛孢引发,主要危害针叶。发病初期,白皮松针叶上出现黄色斑点,中期变为黄褐色斑点,后期则变为暗灰色斑点。感病针叶提前脱落,严重影响植株生长。白皮松严重感染松针赤枯病时会枯死,高发于夏季。随着降水的增多,病症也会愈加严重。

林区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林木的抚育管理,定期清理林下杂草与落叶层,为白皮松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树木的抗病害能力。此外,为了减少降水对白皮松生长的影响,防止白皮松因空气湿度过大而患松针赤枯病,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林区排水工作,将林区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针对已感染松针赤枯病的白皮松,工作人员应使用25%多菌灵溶液和75%百菌清粉剂喷洒治疗,每隔7d喷洒1次,后续根据防治效果确定是否再次用药。

4.煤污病。煤污病又称煤烟病,多由煤污菌感染引发。煤污菌种类较多且侵染方式多样,主要通过害虫粪便和分泌物传播,可危害白皮松的树干和针叶。白皮松感染煤污病后,发病部位会出现黏稠状汁液,表面会逐渐出现大面积疏松状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发病部位逐渐连成一片并形成硬质霉菌层,此后白皮松会缓慢死亡。煤污病的发生同时会伴有严重的虫害,虫害与煤污病之间相互影响。随着白皮松虫害的加重,煤污病的危害性会增加。

针对煤污病,工作人员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林间环境,确保通风和光照条件适宜,减少煤污病的传播。其次,煤污病一般会伴随虫害发生,虫害越严重,煤污病的危害程度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工作人员需要做好虫害防治工作,定期观察白皮松树干和针叶的虫害发生情况,积极防治蚜虫、介壳虫等害虫。再次,工作人员要定期对白皮松进行修枝处理,及时去除白皮松的病害枝条,提高植株的抗病害能力。最后,针对已感染煤污病的白皮松,工作人员可喷洒0.3°Bé石硫合剂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