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农文旅骨干,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路径
10月24日,科技特派员、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王斌赴梁家河基地培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该培训班为中组部、农业农村部联合举办的第5期培训班,学员均来自山东省各地市的基层干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龙头企业经理、产业大户负责人等,共计100人。王老师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为学员系统讲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点、规划设计与实操技巧。
首先,王老师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背景与战略意义入手。结合近年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参训学员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使他们通过此次学习提升项目策划、业态运营、市场营销等综合能力。王老师讲到:“休闲农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和助力生态旅游的美丽产业。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空间广阔,希望通过此次培训,学员能把握新趋势、新政策,为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其次,王老师在本次培训中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紧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题,涵盖政策解读、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多个模块。课程内容包括休闲农业民宿运营管理、乡村饮食文化创新、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乡村旅游与新媒体运营、乡村酒店运营等关键课程。
并在政策解读环节,详细分析了当前国家及地方层面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指导学员如何有效对接政策资源,把握发展机遇。特别强调整体规划的重要性。王老师结合延安本地案例指出:“休闲农业规划与建设不能盲目跟风,而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找准特色定位。就像延安的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且引用了来自陕西、新疆、湖南等地的丰富案例,通俗易懂地向学员阐述了成功经验。例如湘都生态农业园将非遗文化街区作为特色,古法扎染、竹篾、石磨豆腐等各色非遗项目为农旅融合提供了创新样本。

再次,进行许多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学习之余,组织学员开展案例分析与互动研讨。王老师向学员分享了新疆休闲农业培训中学员哈丽旦·阿巴斯的成功经验——通过将大棚蔬菜种植与乡村旅游采摘相结合,为市民和游客打造一站式休闲采摘好去处,并计划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劳动教育研学活动。并结合山东本地资源特色展开热烈讨论。有学员提出借鉴湘都生态农业园的经验,挖掘本地非遗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体验项目。还有学员对青岛城阳区肖承元提出的“高粱地+方特童话元素”的农旅融合模式表现出浓厚兴趣,探讨如何在山东地区推广类似创新项目,探索利用社区资源,依托毗邻优势景区,融合景观与文化元素,打造主题农旅项目。
最后,征求学员反馈与互动交流。培训期间,课堂井然有序,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互动交流。许多学员在课间休息时间仍围绕在王教授身边请教问题,或分组继续讨论课堂案例。学员一致认为“王教授的课程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通过这培训后使他们对休闲农业规划建设有了全新认识。”一位来自山东潍坊的家庭农场负责人表示,“特别是关于整体规划重要性的讲解,让他找到了自己项目中存在的不足和提升空间。”一位山东日照的基层干部在交流中表示:“这次培训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路。回去后要将学到的知识与本地的资源特色相结合,打造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休闲农业项目。”同时,多位学员在交流讨论中,以自身项目申报和运营的实践为案例,分享了学习心得,表示通过培训突破了思维瓶颈,构建了从政策研判到项目落地的系统方法。
综上所得,就本次的培训效果与未来展望而言,学员们系统掌握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专业知识,提升了项目策划、运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综合能力。培训结束后,学员们表示回去后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当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带队负责人也表示,他们山东省将继续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训力度,为乡村振兴持续输送高素质农业人才。将借鉴全国各地成功经验,深度挖掘本地资源优势,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他们理解了正如王教授在结语中所强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差异化、特色化。希望各位学员回去后,能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旅项目,让游客真正体验到‘可带走的记忆’。”
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建立了交流群,便于日后分享经验、合作共赢。他们纷纷表示,这次培训只是起点,回去后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经营实践中,积极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为乡村产业振兴增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