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传承农耕文化,培育时代新农人
10月14日,王老师赴西安市东韩基地(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为农业部组织的来自山东、四川、陕西等地学员培训《传承挖掘农耕文明,培育“三农”新质生产力》,培训会场设在东韩文化宫,参训人员共100人。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王教授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人才需求,突出农业与科技、文化、教育、旅游、康养、新能源等融合的“农业+”新产业,培养素质能力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高度契合的带头人。开展乡村礼俗传承人、农耕技艺传承人、村艺工坊传习人和乡村工匠等乡村文化人才培育,对于实现挖掘农耕资源,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振兴有着深远意义。
他从深度和广度讲授了中国农耕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所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需要一批热爱乡土文化、理解其现代价值、善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专业人才。他们能够挖掘、保护、传承优秀的传统农耕技艺、乡村文脉、民俗活动,并将其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激活乡村文化活力,提升乡村文化自信。
从多维度解读了中国农耕文化根植于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禀赋与人文积淀,形成了“以农为基”“强农固本”的“农本”文化体系。“农本”思想贯穿古今,形成“耕者有其田”的传统农耕社会的治理准则,《齐民要术》中的“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体现了顺应自然与主动作为的辩证统一,今有体现先进农业技术在“三秋”生产关键期抢收的无人机、烘干仓。新农人作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成长历程与农耕文化传承天然交织。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农人既具备现代技术应用能力,又肩负文化传承使命,能形成了“文化—人才—产业”的振兴闭环。并从产业层面加强“文化+农业”深度融合,深度挖掘文化价值,形成“政府+高校+企业+乡村”四位一体的时代新农人培育范式。
并就当今的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空心化导致农耕技艺“后继乏人”,部分传统农具使用、节气农谚等知识面临失传,农耕文化认同弱化。年轻新农人虽掌握现代技术,但对农耕文化的系统认知、对农业的职业认同感均不足,部分新农人曾表示自己仅了解本地常见农耕习俗,缺乏系统学习。与此,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首先,农耕文化中的农耕技艺和农业知识是培育新农人的重要资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肩负着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职责,尤其应深化耕读文化的融入。从农耕文明、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哲学等通识内容,进一步延伸到各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农谚俗语、典型案例等内容,并介绍了四川、山东、陕西、甘肃等地区的农耕历史、农耕技术、农耕习俗等。
其次,将农耕文化传承成效纳入新农人的培育内容,作为项目扶持、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奖励在技艺传承、品牌创建、文化传播等方面成效显著的新农人。
再次,强化产业扶持力度,培育“文化+农业”融合业态。支持新农人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开发各地农耕文化创意产品、打造农耕体验旅游等项目。搭建品牌孵化平台,引导新农人挖掘地域文化符号,打造具有文化辨识度的农业品牌,推动“农超对接”“电商进村”,拓宽文化赋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为新农人提供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
最后,要主动加强农耕文化宣传普及,利用主流媒体讲好“新农人传承故事”,通过情景剧、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播与振兴。修复传统村落、农耕博物馆等载体,保留文化记忆;举办农耕文化节、非遗展演等活动,让新农人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角;通过村规民约、道德评选等方式,重塑“重农崇农”乡风,增强新农人的社会认同。
培训结束后,学员普遍反应授课效果特好,学员们评价王老师授课,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工作实践,讲授的观点和学员们能发生共鸣。学员很是激动,深感这些培训内容和方式对自己和当地的产业发展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