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绘生态卷 鹮鸣振兴声 ——西北政法大学政管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洋县调查纪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践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服务社会。7月13日,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米小鹮”社会实践团于7月13日奔赴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开展了一系列以“青耘有机﹣鹮乡兴”为主题,探寻有机农业赋能乡村振兴实践路径为目标的实践活动。
政治与管理学院张金平教授、梁娟娟副教授和孙悦辅导员担任团队指导老师,队长柏涵岿组织活动开展。
活动简介
“青耘有机﹣鹮乡兴”实践团以“有机农业全链条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聚焦政策赋能、技术转化与市场联结三大维度,通过走访洋县有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朱鹮生态园、双亚集团等单位,深入草坝村、云阳村等乡村一线,开展座谈交流、实地观察、农事体验、入户调研等活动,旨在精准把握洋县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瓶颈,探索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共生路径,形成系列实践成果,为构建政策、技术、市场多轮驱动的有机农业发展长效机制提供智力支持,以实际行动助力可持续发展,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团队构成
“青耘有机﹣鹮乡兴”实践团配置精当、专业多元。由张金平、梁娟娟、孙悦三名指导老师,八名本科生和两名研究生组成。跨学科专业背景交叉融合,兼具学术深度与广度。指导团队配置层次分明、经验丰富。形成 “专业互补、梯次协作” 的强劲合力。
洋县简介
洋县地处陕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北靠秦岭,南依巴山,今有 “朱鹮之乡” 美誉。其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800mm等降水线穿过,森立覆盖率68.9%。作为陕西省唯一拥有朱鹮和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区域,洋县生态环境极佳,是世界珍禽朱鹮唯一人工饲养种源地与主要野外栖息地。此外,洋县资源丰富,是全国首批、陕西唯一的 “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形成了以 “六彩稻米”、有机牡丹、厚朴、山茱萸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有机产业蓬勃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从产品到品牌跨越的诸多瓶颈。
实践活动
团队在草坝村开展深度入户调研活动,听取草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刘煜华主任的详细介绍,学习借鉴“村委会+股份经济合作社”双轨模式;访问洋县有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开展座谈会,并与前洋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有机产业发展技术顾问李天刚、有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支部书记肖向东等领导干部沟通交流,了解洋县有机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未来愿景;参观陕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听取人工繁育中心饲养部刘义部长对朱鹮饲养的相关介绍……三下乡实践还在继续,“青耘有机﹣鹮乡兴”实践团将继续解码这座“朱鹮之乡”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中的发展密码。
有机农业的振兴,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奏曲。从“八化”发展模式的政策布局到草坝村的田间实践,洋县正用“三十二字方针”书写着独特答卷。未来,如何破解人才瓶颈、打通品牌溢价通道、让青年力量回流乡村,将是激活内生动力的关键。实践团将持续追踪洋县“三大转变”的推进成效,力求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助力有机产业升级的青年智慧,为乡村振兴的“生态样本”贡献思考与建议,为绘就洋县有机振兴的壮美画卷贡献青春力量。
总结展望
团队以多样形式勾勒洋县有机产业与生态保护图景,努力将调研所得化为建议,为生态赋能乡村振兴献力量。相信随着“三个转变”“三个目标”的逐步落地,洋县将持续擦亮“朱鹮之乡”的生态名片,在有机振兴的道路上走出更具示范意义的乡村振兴新路径。